盍:盍怎么读,不读kē,盍字什么意思,去皿读什么字?
嘿,朋友们!今天又到了学习汉字的时间啦!本篇笔记要学习的是“盍”字,由部件去、皿构成,整体感觉比较陌生的一个字,平日用的比较少。
开始之前,对昨天笔记写的“遽”字做简单回顾,温故才能知新。
“遽”字的读音为jù,古字形由“辵”和“豦”两个部分组成,其中“辵”是与“驿车”和行动有关的义符,而“豦”是声符。本义指的是虎豹等猛兽急速猎杀扑食野猪等动物,是一个动词。在古代,“遽”主要指送信的快车或快马,与传递信息或命令有关,如《说文》中的“遽,传也”。此外,“遽”也可用作地名,指位于今天河北省元氏县附近的一个乡。作为副词,它表示“立刻”、“马上”,或用于表达意外或疑问的语气,如“岂遽善游哉”。作为形容词,“遽”描述惊慌、恐惧的状态,或形容极度贫困、窘迫的情况。它还可以表示急忙、匆忙的行为,如“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意味着匆忙中无法完成计数。
昨天笔记写的“遽”字简要回顾到这里,来看本篇笔记所写的“盍”字。
盍字的读音为hé,《唐韵》里对盍字的注音为“胡腊切”,《集韵》和《韵会》中对盍字的注音都是“辖腊切”,而《正韵》中对盍字的注音为“胡合切”。
《广韵》是北宋陈彭年等人奉敕编纂,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切韵》的扩展和完善。
盍字的甲骨文写作,是“盇”的异体字,金文写作,上方的人形像盖子,造字本义为将盛器的盖子合上。
许书《说文解字》说:盍,复也。从血、大。就是说,盍表示覆盖的意思,由血、大会意。段注说:皿中有血而上复之,复必大于下,故从大。
来看下盍字现在有的含义和用法。
盍为多音字,第一个读音是“hé”,意为“何不”,用作副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什么不”或“何不”。例如,在《论语·公冶长》中出现的“盍各言尔志?”就是询问“为何不各自说出你们的志向呢?”
此外,“盍”在古文中也用作“何故”或“为何”,表示询问原因。
盍字读he音时,也可以做动词,表示合上、覆盖,此时通“闔”字。
另一个读音是“gài”,与“蓋”相同,意为“覆盖”,用作名词或动词,表示物体上的遮盖物或覆盖的动作。
例词
“盍簪”一词,它由“盍”和“簪”两个字组成,“盍”在这里是“何不”的意思,而“簪”是古代用来固定发髻的长针,常用于文人士大夫之间,因此它也象征着文人的身份。“盍簪”整体上可以理解为“何不插簪”,引申为文人雅士之间何不聚会,即邀请或倡导文人朋友聚集在一起,进行文学创作、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一种表达方式。
例句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杜甫《杜位宅守岁》
杜甫的诗作以深沉、严肃著称,常蕴含丰富的社会内容和个人情感,这句诗中“盍簪”通常指文人雅士的聚会,这里可以理解为聚会时的热闹场景,这句诗的意思是,在聚会的热闹中,马匹在马槽旁喧闹不安;点亮的火把驱散了林中的乌鸦。
关于生僻字“盍”的内容,就简单写到这里啦,希望笔记帮我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让你学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