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岛为什么分裂?梳理爱尔兰与英国千年恩怨

随着时间推移,很多诺曼人逐渐融入了爱尔兰社会,甚至有的诺曼人变得“比爱尔兰人更爱尔兰”。到了15世纪,英国在爱尔兰的存在几乎消失,直到都铎王朝的建立,英格兰才重新把目光投向爱尔兰。1494年,亨利七世发布了新的法案,要求爱尔兰议会的决定必须得到英格兰国王的批准,但当时英格兰对爱尔兰的直接控制仅限于东部的一小部分地区。
随着16世纪初宗教改革的开展,欧洲的许多国家纷纷脱离罗马天主教会,创建了新的基督教教派。与欧洲大陆不同,英格兰的宗教改革更为激进。亨利八世为了离婚,推动英格兰脱离教宗的控制,成立了独立的英格兰国教,并自封为最高宗教领袖。与此同时,爱尔兰仍然忠于教皇,绝大多数民众坚持天主教。亨利八世忧心忡忡,害怕外国势力,尤其是西班牙,可能会在爱尔兰煽动反英叛乱。于是,1542年,亨利八世被宣布为爱尔兰国王,爱尔兰领土被视为爱尔兰王国的一部分。然而,亨利八世的改革并未得到欧洲其他天主教国家的认可。
此后,爱尔兰的历史经历了更多的波折。玛丽一世的天主教统治与伊丽莎白一世的新教改革之间的冲突加剧了爱尔兰的动荡。到了17世纪,爱尔兰的天主教徒与英国的新教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1614年,爱尔兰议会的天主教成员被逐出,取而代之的是以新教徒为主的议会。与此同时,大批新教的英格兰和苏格兰移民被安置在爱尔兰北部,这些新教殖民者取代了当地的天主教地主,逐渐使北爱尔兰的宗教和文化面貌发生了变化,导致了两派之间的严重冲突。
1641年,爱尔兰天主教徒发起了反抗定居者的叛乱,随后爆发了英国内战,英国国王与议会之间的斗争导致了克伦威尔的介入,他征服了爱尔兰并对爱尔兰天主教徒实施了残酷的清洗。接下来,随着詹姆斯二世的天主教统治,在1688年发生了光荣革命,詹姆斯二世被新教徒的威廉三世取代。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支持詹姆斯二世,而新教徒则支持威廉三世,导致了爱尔兰在1690年的波尼战役中再次陷入冲突,最终爱尔兰继续留在英国的统治之下。
进入18世纪,爱尔兰的盎格鲁统治者逐渐视爱尔兰为自己的祖国。尽管爱尔兰有过不少争取自治的努力,最终英国的统治仍未放松,甚至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爱尔兰发生了1798年的起义,但依然被残酷镇压。19世纪末,爱尔兰的独立运动逐渐加强,最终在1916年的复活节起义中,爱尔兰共和党人展开了反对英国的武装斗争,尽管起义失败,但这种斗争继续蔓延,最终促成了1921年英爱和平条约的签订。
根据条约,爱尔兰的26个郡脱离英国,成立了爱尔兰自由国,而北爱尔兰则保留在英国。接下来,爱尔兰自由国逐渐独立,并在1937年通过新宪法,最终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而北爱尔兰继续作为英国的一部分。尽管爱尔兰在20世纪中期与英国划清界限,但北爱尔兰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暴力冲突持续了长达30年的“北爱尔兰冲突”。直到1998年,双方签署耶稣受难日协议,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局势,北爱尔兰的未来问题仍然可以根据其人民的意愿决定。
这段历史复杂且充满冲突,但也反映了民族、宗教和政治之间深刻的矛盾和分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